4月22日,在合肥參加完“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示范應用儀式”的萬鋼,出現在上海國際車展的展館內。在吉利公司IG電動車的展車前,萬鋼部長聽完吉利集團副總裁、研究院院長趙福全的介紹后,突然俯下身體半跪在展車前,臉部貼近地面,仔細觀察這輛電動車底部的電池布局。
萬鋼部長的舉動并非作秀。正是在他的力推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在2008年開始進入大規模示范推廣期,通過示范運營加速新能源汽車進入產業化。工信部牽頭制訂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下稱《十年規劃》),也將于今年出臺?!妒暌巹潯丰尫懦龅恼咝盘柺?,中國汽車產業的戰略重點將轉向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建設,并著力提升汽車工業節能減排的技術。
在主管部門看來,《十年規劃》將決定未來中國汽車工業的世界地位,也涉及千億元的投資。無論是中國本土汽車廠商,還是外國汽車巨頭,誰都不愿錯過這一機遇。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迫切需要集中優勢力量重點突破新能源的核心技術并創建合理的商業模式,否則極有可能坐失這次新技術革命帶來的升級機會。
戰略務虛
2010年9月,國務院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新能源汽車正式成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由工信部牽頭制訂的《十年規劃》,也由此進入人們的視線。
這份《十年規劃》推出的是一個宏大的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在2015年要達到“初步產業化”的目標,市場保有量超過100萬輛;到2020年,以混合動力汽車為代表的節能汽車銷量達到世界第一,年產銷量達到1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500萬輛;同時,燃料電池汽車技術與國際發展同步,平均油耗目標高于美國,與歐盟處于同一水平。
為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中國政府計劃投入千億元資金來扶持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發展。而這千億元的“蛋糕”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于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關注,圍繞新能源汽車上下游產業鏈的投資甚囂塵上。
在經歷了8個月的等待后,《十年規劃》遲遲未能出臺。外界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在今年“兩會”期間,工信部部長苗圩(專欄)所稱,“有望于今年年中推出”。
據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十年規劃》涉及的政府部門眾多,投資額巨大,同時又蘊含未來多個領域產業調整與升級的方向,因此遞交各部委之間“會簽”與協調的時間,被大幅拉長。
“新能源項目亂象叢生,參與者良莠不齊,這在很大程度上跟行業的浮躁之風有關,相關部委也干系重大。”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姚春德說。
一位曾經參與起草《十年規劃》的核心人士告訴記者,汽車業長期存在的政出多門痼疾、利益條塊分割和部委間權力爭奪等,已經延續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戰略規劃中,并在客觀上使得《十年規劃》難有務實性內容。